大模型抢不了张雪峰的饭碗

文 :互联网江湖 作者 :刘致呈

又是大模的饭一年高考季,不知各位牛马的型抢雪峰工作和当年报考的专业还有几分关系?

回想当年的同学们,学了国际金融的不张胖子张三,现在的大模的饭保险卖的风生水起;学土木的李老四 ,已经是型抢雪峰某地区的销售一把手  ,当然,不张这两年快成光杆司令了。大模的饭

最贴合专业的型抢雪峰是学考古的王五 ,当时理想是不张亲手挖出夏朝玉琮 ,如今在古玩一条街支了个小摊 ,大模的饭人更瘦了 ,型抢雪峰可那气质颇有些仙风道骨 ,不张倒是大模的饭逍遥自在。

开个小玩笑  ,型抢雪峰不过相信有不少朋友看过搞定复杂代码外卖小哥,不张国外名牌大学回归基层(街道办)的,前者可能是段子 ,后者就是赤裸裸的现实了。

艺术源于现实,多数人18岁毕业那天 ,似乎都没有想好将来的人生路该如何走 。

这个问题 ,张雪峰这几年给了年轻人答案 。今年 ,提供答案的又多了一位 ,他叫AI大模型。

但如此重要的人生时刻,AI真的能胜任吗 ?

//志愿填报 ,大模型的练兵场

我们从技术条件和市场竞争两个维度来看 。

首先从AI大模型的底层技术看 ,需要庞杂的使用场景 ,堆彻大量的数据才能训练出优质的产品。

志愿填报就是一个不错的磨刀石,这里有海量的数据和高频的应用场景。

有数据显示 ,每年高考期间 ,超过95%的高三考生及家长都会使用百度查找相关信息及服务,总搜索及浏览量超过百亿人次  。

所以现在大厂们都去抢志愿填报这个应用场景,一是想要在垂直领域做出尝试,而且理论上它的数据是相对垂直的,相对来说开发的难度其实并不高 。根据去年市场调研数据 ,虽然使用体验极差 ,但不少做教育的企业也能开发出志愿填报的产品。

二是可以积累技术 ,高考的志愿填报需要极其精准,用户所产生的真实使用数据,对于提升大模型理解复杂任务、适配地域规则 、识别用户偏好等能力具有极大价值,能反哺模型训练 。

这也是一个大规模的可以复用的开发场景,不仅需要理解用户的多场景需求 ,还需要调用大量结构化数据,是对Agent或大模型“实战能力”的检验。

任何新兴产品的开发都一样,必须有实战,干中学 ,有应用场景 ,才能不断的迭代技术。

现在大模型一个比较大的短板就是会出现幻觉 ,虽然是垂直的数据 ,但是有时候还是会给出啼笑皆非的答案。

这里就引申出第二个市场的维度 ,铺天盖地的宣传  ,垂类数据的投喂,这都需要资金。而且就线下市场的统计数据来看 ,近两年虽然十分火爆,天眼查APP显示 ,仅志愿填报这个词条,就注册有2000多家公司 ,但是总的市场规模也就10亿左右。

那赔本赚吆喝的大厂图个啥 ?很明显,是流量 ,是增量的用户。

目前可以说是通用大模型的元年 ,也是这个阶段的年轻人第一次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手机,能够自由的进入互联网世界,对互联网整个行业来说都是妥妥的增量用户。

大模型的竞争者众多 ,一般人也就留一两个在手机上 ,一旦形成习惯 ,用顺手了  ,和淘宝,京东,美团等APP一样 ,可能就不会再更换了。

这和婴配奶粉抢占婴儿的第一口奶很像,养过孩子的都知道,给孩子换奶粉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,他们虽然小 ,但是对口味的认知比较执拗   ,所以很多母婴店都会针对新生儿做活动 ,以求能第一个让孩子尝到自家品牌的奶粉。

高考志愿填报就是通用大模型给当代年轻人的“第一口奶”,谁能抢到 ,谁能服务好,就能拿到年轻人手机APP的“房产证”。

但其中难度也不小,高考的志愿填报对绝大多数人是个重决策 ,考生一定会货比三家 ,多问多看。

此外 ,志愿填报决策虽重 ,但没有延续性,是短时间爆发的流量 ,想把用户留下并不容易,所以到最后 ,还得看产品力。

免费的模式其实也是一个砸钱给用户的行为,但转化率确实还得看产品,比如当年在春晚砸了几十亿的百度APP ,但从用户事后的反馈来看 ,都是对APP的不满意 ,比如度小满等等 ,留存率据说只有2% 。

另外,就算真的留存下来了,这批新加入的年轻用户 ,将来如何变现也是个问题。

比如B站 ,年轻的客户群体就决定了,这部分人的消费能力不高 ,且对产品要求比较苛刻 。想要维持调性  ,就限制了商业化的发展速度 ,或者说 ,年轻用户的转化性价比不高 。

综合来看 ,无论是底层技术还是用户的转化 ,大厂还在探索阶段,那在将来 ,技术成熟之后,线上的大模型真能取代线下的张雪峰们吗 ?

//同一个赛道:两条不同的商业逻辑

过去张雪峰的卖点是什么?能提供什么?结合大模型的情况,我们做一个对比 。

一是专业性

能让家长和孩子对未来的专业 、就业情况能有个大概的了解 ,不只是蒙着眼靠分数报考 。

具体来说,因为每个省份的情况都不一样,市场上缺乏十分全面的报考、就业数据  ,而专业志愿规划师会长期积累自建信息库 。

这些规划师,每年都会去一线做专业的调研,从用人单位的偏好 ,到院校的专业人数情况都会照顾到,从而形成一个数据库 ,这套调研数据甚至可以说是核心竞争力。

但是大厂的数据目前还是来自于公开的渠道,虽然广泛,但是深度完全不够用 ,形不成有效的结论。

在这个数据本身就没有优势的情况下 ,大模型还有个产生幻觉的短板 。

举个现实的例子,之前出现过AI推荐的学校在该省份并无招生计划、推荐院校与用户所选目标城市不符、给排名4000左右的考生推荐冲刺清华、北大等情况。

这是分比较高的学生 ,选择范围还比较小的情况。

如果分数在中游,则有直接推荐将近200个院校的现象,大有“听君一席话 ,如听一席话”之意 。

产生幻觉这个事 ,大模型诞生也不少年头了 ,始终还没解决办法,在上半年红杉的闭门会上,OpenAI的高管也坦言,想要完全消除幻觉并不容易,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,这个时间还得靠不短的训练来堆。

也就是说,短时间内  ,大模型因为技术原因还无法完全替代线下的咨询师们。

二是情绪价值

志愿填报是重决策  ,有些人的一生可能因此就改变了,不花点钱,总觉得会少点什么。

举个夸张点的例子,比如去看病 ,虽然你腿疼 ,医生经过自己的经验判断之后,告诉你没事,但是你还是想要花钱做个检查,开点药吃吃才会安心 。

我们买二手车 ,二手车电商平台给的检查报告单再详细,你也会花钱再去找第三方做一个检测 。再比如 ,我们买二手3C产品 ,为什么喜欢在转转 ,而不是闲鱼  ?很简单 ,转转是C2B2C模式 ,需要官方检测 ,哪怕贵几百,你买的踏实。

对于相当一部人用户来讲,高考志愿填报 ,本质上就跟你买二手车,二手3C产品一样 ,这个钱花出去了 ,心理层面安稳 。

市面上,动辄几万的高考志愿填报,之所以那么抢手,看重的就是这个心理,家长钱掏的越多,心理越踏实 ,越觉得不亏欠孩子 。本质上,跟前几年国产奶粉卖的贵,学习机动辄大几千一个道理。

三是使用有门槛

AI是个智能数据库 ,你得主动提问题才行 ,是被动的 。但问题是问题怎么提才对  ?很多人都还不会正确的使用AI这个工具  ,别说得出正确答案。

不然你看市面上很多售卖使用AI工具的课程 ,为什么那么多人购买?核心是 ,大模型的应用,也是有门槛的,但现在再学可能已经来不及了。

报考机构却是主动提问你,主动回答你 ,再圈定几个答案供你选择,给你服务到家。

在一些家长的反馈中,机构仅仅是和家长沟通就需要6-8个小时 ,需要全面系统的了解你的家庭 、孩子,诸如收入  、孩子性格 、未来期待等问题,这样才能做到深入了解。

综合来看 ,现阶段的大模型报考,很像汽车行业的L4无人驾驶技术,技术上看似很接近完全的无人驾驶,但还有很大的短板无法弥补;情感上,这是个人命关天的大事,完全把车交给电脑,谁也不会放心。

但是反过来想,要是能提供情绪价值 ,加上多数人在报考时,其实还是自行做决策 ,AI还是有一定的市场空间的 。

上面我们说到,大厂一定程度上想要抢占年轻用户的心智  ,但实际上 ,这是个使用者和决策者分离的场景 ,最终还是要搞定家长 。

有两个场景可以便于我们理解:

当年一句广告语“今年过节不收礼,收礼只收脑白金”火爆全国的脑白金,最终吃的都是老人,但是真正购买的却都是送礼的晚辈们,他们可能知道功效没有宣传的好 ,但是只要送出去这就是孝心 ,老人的情绪价值就给满了 。

志愿填报AI的使用者可能还是孩子们,但最终的决策者还是家长们 。这时候营销的方向最好还是以家长为中心。

但总的来说 ,这虽是场看似交叉的生意,实则大厂的AI和张雪峰做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 ,大厂要的是流量蓄水池,张雪峰要实打实的赚到钱 。

这样看似相关实则不同的生意还有很多 ,比如泡泡玛特和茅台 ,都能给人情绪价值 ,但是泡泡玛特爆火后,却能影响到的是茅台终端的价格 ,因为黄牛都去炒作泡泡玛特的玩偶  。

最终 ,商业竞争本质上还是要回到第一性原理,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去观察。

特别声明: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专栏转载 ,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。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 ,不代表专栏的立场,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。(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@donews.com)

发表留言